近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规定:从12月1日起禁止使用“生鲜灯”。消息一经发布,广大网友纷纷叫好。“生鲜灯”是一种冷光源照明灯具,通过增加特定颜色发光,在“生鲜灯”的照射下,人眼看到的物体颜色较自然光下的颜色更加鲜艳,能够在一定程度下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。
“生鲜灯”作为辅助光源,虽然不会直接影响食物品质,但是能给人造成视觉上的误差,掩盖食品的性状,影响消费者对食物品质的判断。“红光”用于鲜肉区,“绿光”用在蔬菜区,“白光”用在海鲜区……各种生鲜灯被商家广泛应用,消费者们纷纷陷入“光学营销”的套路中。
我们常常在超市、农贸市场、生鲜食品店等地,可以看到一盏盏调色灯,通过增色给食物造成视觉上的误差。打上生鲜灯,食品就像开了“美颜相机”,看上去格外的新鲜灯具。由于使用成本低,能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,因此使用非常广泛。然而一旦回归到自然光线,不新鲜的食物显得暗沉、干瘪,立马“原形毕露”,上演“买家秀”和“卖家秀”。
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、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,简称为知情权。也就是说,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,有权对商品的有关真实情况进行全面和充分地了解。从商业道德的角度,诚实守信是买卖双方应遵守的基本准则,要求交易者不得以次充好,不得对商品的真实状况进行隐瞒。但在实践中,仍有少数经营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,妨碍消费者了解对商品的真实情况。在交易过程中灯具,没有正面告知食品的真实状况,在“灯光滤镜”下,给消费者不真实的感官判断。尽管“生鲜灯”会让消费者有受骗的感觉,但之前的规定并未明确禁止,行业内对“生鲜灯”也缺乏对应的标准和设计规范,不同厂家在照度、亮度、色温、显色指数等指标上没有统一规范。使用“生鲜灯”,既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,也是法律明确禁止的“误导消费”行为。
禁止使用“生鲜灯”的新规,既是制度堵漏,也是法治纠偏博冠体育。对商家来说,应提供货真价实,质量过关的食品给消费者,而不是在“滤镜”的加持下,以次充好。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消费场景下,通过自己真实的观察,判断食品的品质和质量,作出明智的购买决策。在新规实施后,应加强执法力度,严格禁止“生鲜灯”的使用,维护正常市场交易秩序,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当然,除了在保证食品质量合格,还要在食品供应、价格保证等多方面全线监管、系统治理,切切实实守住老百姓的“菜篮子”。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社会进入到新发展阶段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,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。在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,从衣食住行到日常管理,从民生保障到专业服务,要求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的提升,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、安全感和获得感。“小生鲜灯”的禁用,有温度、有热度,更彰显为民服务的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