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博冠体育具特稿|心中的灯永不灭
栏目:博冠体育资讯 发布时间:2023-09-28 10:37:18
 电影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即将在国庆上映。这几天,86岁的顾菊康老伯正在养老社区四处请教,如何用智能手机购买电影票。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,他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“回到”朝鲜战场的机会。“那里有我的很多战友,他们没能回来。”  顾菊康曾经服役的部队,是一支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师。它诞生于建国初期的上海,在朝鲜战场屡立奇功,因为官兵大多拥有本科学历而被称为“学霸部队”。它是新中国第一支探照灯部队,如今依然有

  电影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即将在国庆上映。这几天,86岁的顾菊康老伯正在养老社区四处请教,如何用智能手机购买电影票。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,他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“回到”朝鲜战场的机会。“那里有我的很多战友,他们没能回来。”

  顾菊康曾经服役的部队,是一支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师。它诞生于建国初期的上海,在朝鲜战场屡立奇功,因为官兵大多拥有本科学历而被称为“学霸部队”。它是新中国第一支探照灯部队,如今依然有一群老兵,忠诚守护着它的荣誉,想方设法让这支传奇部队的历史,以及自己的战场亲历留存下去。老兵们说:加入探照灯部队就像在心中点亮了一盏灯,从此博冠体育这盏灯伴随着他们,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。

  建军节那天,普陀区天目湖宾馆,11位老兵阔别3年后首次聚会。今年是建军96周年,也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,白发苍苍的老兵们从全市各区赶来,为了纪念,更为了铭记。

  “每次聚会,能够参加的人就会少一批,特别是志愿军老兵,现在还能出席的已经不多了。”聚会的召集人是老兵曹新华博冠体育,他告诉记者,这次前来参加的,有6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,他们见证了这支传奇部队的诞生,也能诠释它为什么被称为“上海学霸部队”。

  探照灯部队诞生的背景,是建国初期上海遭受了空军的轰炸,由于防空力量薄弱,伤亡损失严重。1950年,随着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签订,苏联莫斯科防空集群中的一批精锐部队,成建制开赴上海开展防空作战,其中包括最先进的喷气式歼击机、雷达、高炮以及探照灯部队,这支在当时战斗力极为强悍的援军,抵沪后立刻扭转了战局。

  上海防空保卫战胜利后,苏军人员逐步撤离,将装备留下移交给人民空军,并进行培训。于是,全军抽调精锐加入其中。今年90岁的老兵薛迪敏,是初代探照灯部队的政工干部。“防空部队在那时是全军技术含量最高的部队博冠体育,我们的探照灯有索敌雷达,对操作员的文化素养要求很高。”薛迪敏说,从此以后,新中国有了第一支探照灯部队,成为我国防空部队的始祖之一。

  薛迪敏回忆,探照灯部队最早的1100余名骨干,本科学历占了大多数。文化水平之高,实属罕见,是名副其实的“学霸部队”,全军珍视的“宝贝”。而且这支部队还是新中国历史上,唯一一支在上海成建制,又是以上海籍官兵为主体的部队。薛迪敏告诉记者,该部队85%以上都是上海人,战场上经常可以听到战友们用上海话交谈。

  聚会现场,两位老兵相见之后热情相拥,再叙战地之情。退休的心血管专家顾菊康,一生治病救人无数,他还清晰记得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接诊的第一个病人,就是眼前88岁的申南熙。1952年,在异乡,他们结下了生死之交。

  1951年,因为遭受志愿军高炮和歼击机部队的沉重打击,美国远东空军改变战术,将白天空袭转为夜间轰炸。由于急需提升夜间防空能力,探照灯部队悄然入朝作战。1952年,只有14岁的顾菊康以探照灯一团卫生员的身份入朝,时年16岁的申南熙是雷达操作手。两人年纪相仿,又都是上海人,很快成为好朋友。

  1952年5月24日深夜,两人同坐一辆卡车转移阵地,靠着车厢内的一卷电缆线睡得迷迷糊糊,突然因为路基松软发生了翻车。顾菊康被一吨重的电缆压住了衣服,申南熙被压伤了肩膀。“当时觉得天旋地转,被压得喘不过气,还被淋了一身汽油,当时就觉得完了,这时候我听到了顾菊康的声音,就听见他在念叨怎么办?怎么办?”

  顾菊康挣扎着脱困后,发现申南熙情况危险,立即和众人用千斤顶将他从车底下救出。“救出后发现他肩膀脱臼,但我当时一点急救实操经验都没有,一下子傻眼了。”紧张之下顾菊康站在原地背起了急救口诀,在老兵的提醒下才找来急救箱,经过简单的处理后,拦下一辆车,将申南熙送往后方治疗。

  申南熙被送到战地医院几天后,医院就遭到了地毯式轰炸。战友回来找他,看到医院已经被夷为平地,以为他牺牲了。没想到3个月后,申南熙好端端地出现了。原来他在入院后不久,就搭乘医疗专列回国治疗,恰好躲过了轰炸。回国后因伤势恶化,申南熙被鉴定为伤残,本可不去前线返回上海,但他觉得连战场都没上就回去实在太丢人了,于是找机会从医院溜出,打了一壶水,“反向”折返回到朝鲜。

  由于和部队失联,来到朝鲜后,申南熙只能一路打听,步行归队。他回忆说,这一路风餐露宿,但那一壶水他始终没有碰过。走了整整一个多月,终于在地平线上看到了直冲云霄的探照灯光柱,这是探照灯部队独一无二的标志,看到光柱就等于找到了战友。当听到阵地上一片欢呼:“‘双料’(因为两次死里逃生获得的绰号)没死,他回来啦!”申南熙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,向战友们举起水壶高喊:“水,我带来了一壶祖国的水!”

  “类似这样生动感人的故事太多了,都是战友们的亲身经历,我们担心万一以后不在了博冠体育,把这些故事也一起博冠体育带走了。”顾菊康告诉记者,为了让探照灯部队,以及老兵们的故事不被遗忘,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策划撰写一本回忆录,从志愿军一线官兵的视角,还原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。

  历经十余年,名为《上海探照灯团志愿兵入朝参战纪实》的回忆录终于完成,从参战者的第一视角,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战斗细节。比如1952年6月10日,11架B-29重型轰炸机前来空袭郭山大桥,探照灯部队将其全部照中,防空火力随后予以重创。顾菊康当时就在阵地上,用一台防空望远镜目睹了战斗的全过程。

  顾菊康亲眼看到,当一架B-29轰炸机被探照灯锁定后,一架我军的米格-15战斗机从其防御火力薄弱的机腹发起攻击。一串炮弹精准射入轰炸机机身,立即引发了剧烈的爆炸。“整整20分钟,天空都在下‘碎片雨’,等‘雨停了’我和战友们第一时间赶到坠机现场寻找战利品。”顾菊康说,在当天的战斗中,2架敌机被击落、1架被击伤,极大震慑了敌军的嚣张气焰。

  回忆录还记录了许多堪称传奇的战例。在没有防空火力参与的情况下,我军仅用多台探照灯,就“击落”了两架敌机,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。1953年3月15日夜,探照灯部队在朝鲜安州地区4000米高度上照中1架美军F-80C型战斗轰炸机,使敌飞行员产生错觉,坠毁于安州西南地区;1953年4月12日夜,又在3000米高度上照中1架美军F-94型飞机,该机在规避机动中撞山坠毁。

  回忆录中不仅有光辉的战果,还有很大篇幅关于战争残酷瞬间的记录。在现代化战争中,并没有前后方之分,特别是作为“高价值目标”的探照灯兵们,随时随地都要面对生死。

  顾菊康至今还记得一些细节,比如当年最受欢迎的战地食品就是肉罐头,士兵们领到后都会尽快吃掉,因为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顿。有一次灯具,美国的细菌弹就丢在他眼前,许多不知名的“怪虫”从弹体内爬出。负责消杀的3个卫生员全部感染伤寒,其中之一就是顾菊康,他至今还饱受后遗症的困扰灯具,便秘和腹泻反复交替,70年未曾痊愈。

  薛迪敏告诉记者,有一次他接到命令带人到某个阵地维修设备,刚刚修好离开几分钟,只听背后传来一声巨响,跑回去一看整个阵地都在轰炸中消失了,只救下一名神志不清的幸存者。还有一次探照灯一团接到命令要前往一个阵地防守,战场都看好了,突然又被派到另一处防守。后来才知道,原先要防守的阵地名叫上甘岭,顶替他们的连队战后只有4人生还。

  “写下这些故事,是要告诉后人,战争是残酷的、可怕的,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,但若是侵略者再度发起战争,我们也不要害怕,中国人民能够战胜一切强敌。”

  图说:志愿军老兵薛迪敏(右)、顾菊康(左)参观位于永福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/摄

  参与撰写回忆录的,是24位志愿军老兵,但等到回忆录完成,24个作者已经没剩几人。今年7月19日,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,顾菊康和薛迪敏来到位于奉贤区永福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,将最后一本回忆录捐赠给馆方,完成了老兵们长久以来的心愿。

  捐赠仪式结束,他们来到永福园老兵公墓祭奠战友,这里也被称为“最后的军营”。身形已经不再挺拔,年轻的战士早已白发苍苍,但军礼依然标准有力。“将来我们也会来这里报到的。”老兵们说,战场上经历过生死的人不害怕离去,只是担心自己的故事被人们遗忘。

  为此,他们希望将自己的回忆通过这本书传递给后人,而不是默默无闻湮没在历史洪流中。70多年前,中国人民志愿军用巨大的牺牲,捍卫了祖国的和平与尊严,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被永世铭记,回忆录也能让后人更清晰地看到这些战士有血有肉的面容。

  上海永福园总经理徐汶强告诉记者,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作为国内唯一民间筹办的抗美援朝纪念馆,已经收集了1352件历史文物,大部分都是志愿军老兵或家属捐赠。“近年来展品数量有了很大提升,但我们的心情很沉重,每多一件展品,都可能意味着一位老兵的离去。”

  徐汶强说,在今年新增的200多件藏品中,这本回忆录尤为珍贵,是研究抗美援朝战斗历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。纪念馆中,这样的文献资料、口述实录还有很多,观众们也很希望阅读这些资料。为此博冠体育,馆方正在研究如何将这些资料数字化、互联网化,让观众能够更好地阅读历史,感悟抗美援朝精神,也让老兵们放心,他们的功绩与故事永远不会被后人遗忘。